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)9月3日宏益配资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,《人民的珍藏》节目以10件百姓藏品为切入点,以小见大,以情动人,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。
《人民的珍藏》凭借扎实的纪实手法,依托真实史料与实物,引领观众在细节中触摸历史的肌理,在真实中感受时代的脉搏。
宏益配资
节目组历时近两年,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的档案馆、博物馆,寻访到300余件抗战实物;此外,栏目还向社会大众征集到百余件藏品,最终精选出这10件藏品:槐泽民在白洋淀芦苇荡中写下的25000字手稿,纸张边缘还留着水浸的褶皱;李才清用来转移八路军伤员的麻绳,纤维里仍嵌着太行山岩石的碎屑;赵亨德从正太铁路扒下的铁轨,道钉孔里凝结着85年前的锈迹……
宏益配资
在节目中,范子侠的孙女范蔚念着爷爷的战斗誓言:“我前进,你们跟着我;我停止,你们推动我;我后退,你们枪毙我。”镜头扫过那组战地照片,将军站在桑掌桥废墟上,军装沾满尘土,眼神如炬。
青春的选择映照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。成成中学的复课函上,“9月25日返校”的字迹已有些模糊,朱治国之子朱瑞平仍记得父亲的讲述:当年他和同学扒着军车栏杆,从太原辗转到清源,一路风尘仆仆,鞋子都磨破了。这封通知函促成400余名师生组成抗日义勇队,历经300余次战斗后仅20人幸存。当泛黄的信函与队员名册静静陈列,那些青春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。
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展柜中的一截铁轨,是赵亨德带领战士从正太铁路扒下的,后被运至后方兵工厂熔铸成八一式马步枪枪管,继续用于抗击日寇。这截铁轨的“变身”让我们看到,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,中华民族总能以坚韧与智慧开辟生路。
《人民的珍藏》中这些藏品构筑的“烽火记忆”,让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,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养分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宏益配资
升鸿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